3. Moving to 17k



17k (5,200m) 营地,也叫High Camp,这个最高的营地也是“the windiest and coldest”, “the most difficult and exhausting camp”.在这里,再也看不到松软的雪,是最难建的营地。介绍Denali的书中专门提及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,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。(有oximeter的数据为证)。
Book“Denali's West Buttress” 陈述:大部分队伍会在17k等待机会的5天内放弃登顶,“usually due to prolonged state of lethargy “.
我一想到要背着全部家当再上Headwall就头大,但是轻装从14k单攻的想法被博士驳回了(事后证明他是明智的),没办法,只好踏踏实实一步步向前。我们28号的计划是:将营地设到17K,途中顺便取上我们24号埋在16k的cache。(一般team通常是这样做的)
唉,想法真不错,可是却没能执行。为了减轻当天的工作量,前一天我就补建了snow wall、拆掉了大部分anchors(只留了3个),也收拾好了要留在14k的东西。这样,9点多,我们就出发了。此刻去Headwall的坡上已有很多人,估计都是想抢着好天气明天去登顶的。
一路正常地到了Headwall,我虽然延长了micro traction,但每次只能上升很短距离,依然很辛苦。在Denali,我发现根本没法像平时一样根据拔高和距离来估计要用的时间。每每我想挑战这个,都不成功。比如说,从14k到16k ridge,600m拔高(距离只有约1.5km),其中240m是45~55度的有固定路绳的Headwall,这听起来好像OK,但是爬起来4~5小时很正常。等我们终于上到ridge,天气又变了,白茫茫的,风也来了,在我们cache的旁边,又见到了珠拉和她的领队,原来这里就是她们的应急营地,她们正试图修理被砸断的帐篷。博士说我们的包太满、太重,没法带着cache,先去营地再说,回头再来取。营地还有1公里、拔高300m,嗯,应该不会很久吧,make sense!行!(不知道16k ridge深浅的我们,哪里知道后面的艰辛啊!)
一到山脊,首先就是一段陡坡,沿途都有预先埋好的snow pickets做的anchors,我们只需要用carabiner将绳子挂上后就行。博士挂,我拆。anchor之间的间距不大,我们30米的绳长完全够了,就是要多些carabiners。因为我们有30m的距离,此刻海拔已达5000m,负重登高实属不易,远远看到博士在这段陡坡的上面收绳子belay我,咦,难道biner用完了?没这么快啊,那是怎么了?哦噢,原来他感觉要拉肚子,快憋不住了!(不知情的我还在后面慢慢挪呢)赶快,正好山脊右侧一个角落,有凸起的石头可以给些privacy,等我平安上来后,博士赶快取下CMC解决内急,还有图为证。这就是Denali,每个登山者在West Buttress 路线,都必须使用CMC,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干净!
我们途中碰到两个下山的(这个很好分辨:如果背着CMC,说明他们不会再上去了),来自波兰,周六25号登顶的,但是却被当天开始的snow storm堵在了17k下不来。这验证了书中所述“ the ridge line receives extreme winds from all directions and should not be attempted under stormy conditions “, 而且历史上很多可避免的falls和冻伤都因在恶劣的天气下穿越这道山脊而起。
一般的team都计划在17k两晚:第一天move camp,顺途取上cache;第二天summit;第三天下山。奥地利那位超人就是这样建议我们的,只需两天的食物就够。但我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,考虑到一般坏天气的周期是四天,我们的cache里有7天的食物和燃料,这样能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准备登顶,也避免因为供给不足留下遗憾。
以前爬山,ridge总是令人向往的,一般都这样形容:风景好,very rewarding,etc。而且ridge往往通往summit,所以给人希望。我们正在走的16k ridge风景当然好,但离summit还远着呢,拔高都还有1000m,走到头才是17k 营地。我们原以为走走即到,谁知整个1km多的ridge不仅布满埋在雪里的anchor,而且还有fixed rope,这是我们一点也没想到的。左右都是drop,有些地方窄得只有一只脚宽。博士再三叮嘱“cat walk”,“一定要小心,不要被冰爪上的带子绊着”,我们在步步惊心的过程中都意识到了一旦windy的话,ridge就会impassable,强风会很容易就把你刮下去的。(即便有保护,那最好也不要有那样的体验)
16k ridge上的二三十米的Fixed line和200多米的Head wall虽然没法比,但是操作起来也一样不易。Jumar、ultimate backup一样都不能少,博士还加了micro traction,这样他随时可以在中途休息。
由于我们每一步都严格遵守了protocol,所以这不长的山脊走了可能有两个小时吧,当看到17k的帐篷时,博士就给我打气:“看,营地快到了,就在那里,快了快了,” 果不其然,沿着山脊,向右,上一缓坡后,营地就在坡的另一边,比14k的小太多了,而且不平,帐篷不少都一个挨一个,看着就挺拥挤的。我们顺着坡下,下到最外围,终于放下了包:建营地!
“这里风大,kitchen这面要背风;要挖得深一些,这样帐篷可以尽可能低;另外,一定要有snow wall”, 听着指示的我开始工作了。先前的营地至少一定厚度的表层是松软的雪,一般都要故意踩实,而这里的呢,冰爪踩下去都没什么动静,我一试雪铲,根本铲不动,何况这时候已经很累了。但我知道no other choice,必须要克服困难和疲劳、尽快建营地搭帐,这才是最安全的。否则迟了气温渐低,就更辛苦。想到这些,我们都不敢懈怠,一人雪锯划线,一人将雪块移出,最后挖出一块长方形的帐底大小的坑,赶快将内帐搭起来,再披上外帐,此刻已精疲力尽,感谢我们的好运气,没什么风,我们只是在外帐连到3个anchor固定,其他的先没理会。后来想想不放心(被名声显赫的windy17k所慑),草草地堆了一点snow wall才稍稍安心。
帐篷搭好了,还有个大问题没有解决:此刻的我们,没有气罐、也没有食物,这些供给都在ridge上呢。仅有的只有3块能量棒,水呢,大概只剩100多毫升。“去拿回cache?”博士说不行。一是天气不好,whiteout的话,anchor可能都看不见;二是按我们这样的速度,来回要四五个小时,现在已是傍晚,夜里会至少-25C,很容易冻伤;三是我们都很疲劳了,这样的状态再去technical的地方,不安全。唉,我也知道这些啊,那怎么办?
这就是我们在17k营地的第一晚:no fuel, no water, no food, Sat Oxygen level only 50~60% (but no headache)...... 哈哈,听起来很凄惨的一晚哦,不过,我们安然度过了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Let's do it!

Day 9 - 14K camp, retreive cache from Windy Corn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