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Windy Corner

English version here



- Elevation ~4100m /13500ft
- Frequently 100~160km/hr gusts
- At least 3 lives were claimed there so far
- Tremendous exposure
- The slope “steep and icy, calling for running protection especially with sleds”
- Rockfall and snow avalanches

Windy Corner 会是我们Denali路上的第一个挑战,这一点我们在Talkeetna已经意识到了。5月9号下午1点我们准时走进Ranger station,参加事先预定好的1:30的orientation,从staff之间断断续续的谈话中,(后来在dispatches里也读到了)得知二人team的一位登山者在Windy Corner受伤的消息:5月8号,6m fall,可能肋骨受伤,因为天气原因无法营救...

我们最早的计划是15号进山,因为排不到orientation的时间,所以才提前到10号。结果天助我们,10号、11号都不能飞。就在这不能飞的两天里,我们每天都会去ranger station上网、探听消息、期待遇上下山的人好问些情况,etc. 我们知道了受伤的人还在Windy Corner,ranger们都无法上到14K,回来的都是没有summit的,换句话说,能到17K就已经很了不起了。一个二人team回来,不知是不是母子(年龄很像这样的关系),我问他们走到哪里,“17k”. 我接着问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,男孩子说,too cold,然后举起戴着mitten的双手,说frostbite... 原来是这阻止了他们前进的脚步。

因为这两天的停飞,我们才有了机会去更新一些装备,买到了更合适的parka、羽绒手套等,这对我们的安全性提供了critical的帮助。

言归正传。Windy Corner的事故以及连续几天的无法救援,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。它到底是什么样子,我们能否handle?这些问题萦绕在脑子里挥之不去,也很难想象出答案,在面对它之前就只能这么被它困扰着。就带着这些疑虑,我们在12号周日的上午,带着264lb的装备和食物,飞到了大本营。

经过途中四晚的露营,Day5,5月16号,我们到达了第一个里程碑:11k 营地(海拔3400米),从这里到下一个里程碑14k,就要经过令我紧张的Windy Corner。在11k的营地,我找到ranger的帐篷,问Windy Corner在哪里、情况怎样,他说在11k是看不见的,指着Motorcycle Hill,告诉我大概的方向,说traverse有200m,icy,他们昨天去cache就没有用sled,只用了背包。下山的人也说了,用ice screw/snow pickets保护。

我们该怎么办,sled?no sled?从11k,要经过Motorcycle Hill,接着更陡的Squirrel Hill到Windy Corner的base,最后上到Windy Corner。我拉着sled到11k已经觉得坡很难上了,这坡度更大的,恐怕难以胜任,而且这里是crampons和snowshoes的分界点,从这里开始,不再有人穿雪鞋,一夜雪后,新break的trail 上不再有平滑的sled的道,而是一脚一脚的冰爪印。但是我们的东西很多,一次背包cache也不够,最后博士决定他拉一个sled,我用背包,去cache。能不能过Windy Corner,见机行事,尽量走远点,实在不行,随便在哪儿都能cache,埋下去就行。(后来才知道,不是哪里都有雪的)

Windy Corner 第一次
5月17号,Day 6,-15C,“Cache with sled, go as far as we can.”

sled很重,我的背包也尽量加载来努力减轻博士的负担。一个坡上了,嗯,不错;Squirrel的也上了,这就到了Windy Corner的base,往上看,蓝天一片,可是我们上了一半时,突然大风,气温骤降,赶快上滑雪镜,两层手套还是冷,从Motorcycle Hill的顶上,冰面就越来越多,雪变得稀薄(后来分析觉得是风太大,雪留不住),硬着头皮一步步跟着,风越来越大,已经whiteout了,此刻传来最想听到的声音,伟大的决定:博士说,就用tarp盖住,在此cache吧!

我们眼前的就是Windy Corner,被称为“lower crux of West Buttress”,西面稍平坦,只见乱石块,没法挖雪洞埋cache。正常情况下是cache到它的另一边,但我们根本看不到路在哪里,今儿个是肯定不能过去了。我放下背包,如遇大赦,赶快拿出goretex jacket,wow,立马不同!再套上自制的大护手套,一下子就不冷了,把东西尽量裹进tarp,从旁边石缝里刮些浮雪盖上,再压些石头,插上竹竿,team label也压在石头下(太冷,粘不住),终于cache好了。

下到11k真难!因为不厚的雪下就是冰,高低不平,冰爪走在上面歪歪斜斜,sled又往下拽着我,很难平衡,几次三番不得不叫博士停下来等我。

晚上在帐篷里讨论明天是背包还是sled,因为move camp,帐篷、睡袋什么的,都不轻,可我觉得sled不安全,也很难。

最后的决定:仍然带sled,到14k!

Windy Corner第二次
5月17号,Day7,move camp to 14k

夜里大雪,好在总有人冲在前面,所以有track可以follow. 拆帐,是费时费力的事,8个anchor,每个都要深挖出来。收拾停当后,背包自然很重,没有博士的帮助,我自己根本没法背起来。

很顺利,1小时走完了Motorcycle Hill,接着是Squirrel Hill,没什么风,眼见着Windy Corner近了,我又不免担心起来,这时看到两位下山的小伙子,通常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“You finished climbing?”,接着的便是“How high did you go?” ,然后看情况可能会问他们用了什么炉子。今天的情况,我自然还要问“How is Windy Corner?”

他们是加拿大人!(哇,亲切感顿生!)只到了14k,一人身体不适,所以下撤。Windy Corner?Icy,但是他们没有保护。渐渐近了,可是云又来了,又要whiteout了,我心里顿时一紧,糟了,不会昔日重现吧?博士说,我们别取昨天cache在这里的绳子了,趁着天气没有完全变得恶劣,能赶快过去最好。

看到我们的cache了,一切无恙,我们继续,路面很冰,几乎没什么落雪,且是球面凸起状形成的斜面,左侧buttress,右侧slope看不到下面,crevasse一个接一个,也看不出trail,面对脚下发着蓝光的冰,看着和我20m绳距的博士,我害怕极了,迈不出去步子,停下来大声问他:“我就这样走上去?” “对!” OMG!他回答得毫不犹豫。可是只要一个疏忽,只要我们其中一人滑坠,大家都完蛋,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自救办法,即便iceaxe也不行。看他时而趔趄,停而又行,似乎也在挣扎着,我在后面真是吓死了。

这段冰真长,100多米吧,凹凸不平,无路可循,感谢上帝,风不大,而且前后50m可以看得见。在惊恐中过了Windy Corner,接下来是长长的traverse,一只脚宽,右侧就是泛光的冰坡接着冰窟。平时这样的slope我们如果不做running belay,但self-belay是必须的。可是此刻呢,只有两根登山杖!

在这惊心动魄里,sled斜挂在坡上,我们终于走过了!停下来,我忍不住大哭(Spindle摔后停下来时我都没哭),那种shock和后怕是难以想象的。博士说有两次他被sled的力量弄得几乎失去了平衡,几乎要摔下去。他一连声地说“ No more sled here. Must be protected”.

It’s crazy, isn’t it?!

Windy Corner 第三次
5月20号,Day9,取回cache

我们带了空的sled,计划放在14k这侧(Windy Corner)东侧,然后分两次用背包将cache从西侧取回来,再装上sled拖到14K。

特别windy,我还拍了些别人的视频。博士在用picket固定sled时怕影响他人想离开 trail远一点,结果一脚踩进了crevasse,好在只是齐腰深。风超级大,可是来来往往的team 依然很多,我们有备而来,但是没有protect,因为冰上有些雪,博士说冰也比前天软,manageable.

Finally,在大风中把东西放上雪橇,再拖到14k,supply终于到位,剩下的就是坚守14k,等待机会到17k!

最后的Windy Corner
6月2号,Day22,周日,14k下到Base camp

只要Windy Corner不过,我们心里的紧张就一直在,不能放松,即便是下山也一样。为此我们商量分次用背包把东西运过去,过去后再装上sled,再继续下山。

然而结果令人惊喜:我们充分领略了Windy Corner的多变性,它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显示了它温柔的一面。按博士的话说,Perfect Condition!因为连着的大雪却没有风,windy corner上有很多积雪,走上去丝毫没有紧张的感觉,和第一次真有天壤之别。这天估计有百人左右和我们插肩而过,我们第一次背包、第二次背包+1/2 load sled,异常顺利地过了这最后一关。

Windy Corner,我们对你刻骨铭心!

English adaptation of this text is here 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Let's do it!

Testing expedition tent in a snowstorm